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风采展示 > 生活随笔

【祝连思】年的印记

来源:陕西老年服务网    发表时间:2021-04-25

47.1K
【编者按】


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来热爱生活。行者,用脚步丈量山河大地;读者,用睫毛拨开重重风尘;作者,用笔杆书写世间百态。


对退休的祝连思来说,能超脱于生活之外,在文字中畅游人生,也是一种方式。他以生活随笔这样最见性情的写作,或悲或喜或缓或急,在文字的国度里述说着他的人生感悟。


让我们透过这些文字的光,遇见生活的美好……



我生长在农村,虽年过60,可童心依旧,还盼着过年。进入腊月天,凝望外边的皑皑白雪,我忽然感到,又快过大年了。欣赏着那洁白的雪花,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出来。还是那个院落,却历经变迁,一晃就是60多年,令人难以忘怀。我在老家过大年,那是苦中带着甜。


60年代初期,农村特穷。我家的老屋,原来是地主“朱六爷”的马圈。地基还行,可框架却栽歪了。院子像个泥坑,雨大都拔不出脚。爸爸是荣军,攻打四平受的伤,不能干重活。开点小片荒,还得妈妈领头干。童年的我,也算懂事,跟着大人吃“代食品”,橡子面、烂地瓜、剩菜叶,跑肚拉稀是常事。饿的我直哭,廋的像小猴,吃了上顿没下顿。


可日子穷,年却过的挺得劲。先说扎灯笼。我能给哥哥打下手,四根高粱杆做立柱,用细木棍穿透连起来,形成大小不等的灯笼框。底座再插个横梁,钉上个钉子,外边糊上纸,点着蜡,就能拎着到处跑。上奶奶家磕头,去冰上打滚,给去世的人送灯,玩出一头热汗。不如意的,就是没钱买鞭炮,只能捡哑炮。可按照习俗,放了鞭炮,就算过年。

    

还记得,那年三十,喝的是大米粥。米粒碎,咯着牙。可喝起来香,不愿撂筷。因为,那是我爸捡的,在场院的旮旯抠出来,簸箕簸,筛子筛,再上碾子磨,累的直咳嗦。那个年三十,那顿碎米粥,竟然成了我甜美的记忆。这之前的年三十,我那操心的妈,就会蒸菜团子,把野菜滚上一层面,架火一蒸,就能香喷喷地吃起来。只有挨饿,才知道香甜。

    

70年代中期,爸爸就能偷着种黄烟、编草鞋、编炕席、编土篮子,走村串户悄悄卖;妈妈也上山采蕨菜、挖中药材,到供销社换点零钱。可好景不长,就被当成“资本主义尾巴”给批了。可毕竟能攒点零钱。过年再用钱,也能掏出来。妈妈张罗做粘豆包,爸爸上街买点肉,装上二两酒,给我哥俩做了新布衫,买了两挂“小洋鞭”,全家人都有笑模样。

    

1978年后,党中央的红头文件发下来,就如温暖的春风,吹热了肥沃的黑土地。1983年土地分到各户后,我们全家人哈下腰,捡荒地,多上粪,买好种,精耕细作,科学种田。1986年玉米收成最高,足有5万多斤。扣除各项杂费,还净剩28000元。哥哥说是大包干救了咱。那年,我家翻盖了房,买了头肥猪,还添了一群鸡鸭鹅,准备过个好年。

   

最有意思的,就是我哥杀年猪。他把肥猪捅死后,就用通条捅猪皮,然后再吹气,直到吹的像鼓,再刮毛,开膛破肚,掏下水,卸四肢,放进大锅里煮,香味溢满屋内外。我最爱吃血肠,但以前没吃过。蘸着蒜酱,都能吃蒙,当晚真就泻了肚,在外头蹲了半宿。那年过年,爸爸还做了黄酒和香油,舔一口香油,尝一杯黄酒,香好几天,陶醉了半个月。

    

今年的年,嫂子说,哥哥患上脑血栓,得拄柺棍,怕砸着。想请人,拆除残损的苞米楼。听到这信儿,哥哥慌了,总是绕着苞米楼子转,摸摸横杆,拍打拍打立柱,眼泪含眼圈。37年里,哥哥家累计收苞米110万斤,都在这里储存过,为国家贡献粮食75万斤,累计增收120万元钱。哥哥常跟嫂子念叨说:“苞米楼子功劳大,是大包干救了咱!”

    

以后的几年,哥嫂过得很劳累。只有过大年,才能瞧瞧秧歌,看看春晚。这高大的苞米楼,就成了哥哥的伴。每到秋收,哥哥总是起大早,套上牛车,沉甸甸,晃悠悠,一车接一车,忙着抢运苞米棒子,把老牛累得直喘。我年休回家,也会爬上苞米楼,接着哥哥撇上来的苞米棒。哥哥还常和我念叨,这苞米楼,就是他的念想,他的命根子。看得出来。

    

瞧哥哥这病态,都傻了眼。说不通,还咋过年。我老伴握紧哥哥的手说:“不拆苞米楼。你摔了怎么办?砸着怎么行?”哥哥慢慢通了窍,用拐棍指指苞米楼,勉强同意拆。我老伴趁势提建议,请铁匠炉的邻居来帮忙,用粗绳拴紧苞米楼角,就像拔河那样喊号,只听“轰隆”一声,衰老的苞米楼散了架,迷雾似的烟尘,顿时遮天蔽日,小院沸腾了。

    

乡村振兴,兴在变化上。活干的好,去了心病,吃年饭才香。我给嫂子买的冰箱里,鲜蕨菜、大叶芹、猫爪子菜、刺嫩芽,全是绿色。吃饭时,哥哥有了笑容。嫂子也开心,细数党的好政策。说我哥有了低保,新农合报销比例大,还免费给换上新门窗。全家人以水当酒,互道祝福,期盼祖国富强,百姓幸福。我竟然动情地唱起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来……


        作者简介


祝连思,男,64岁,吉林省通化市商务局退休干部,中共党员,省、市作家协会会员。曾在柳河县圣水公社任广播站编辑、宣传干事、团委书记;在通化地区供销社和通化市体改委、经贸委、商务局、经合局任职。高中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,先后在《吉林日报》、《中国商报》和《春风》、《长白山》等报刊杂志,发表小说《炊烟》和散文《游西湖》、纪实文学《夫妻爱情浓淡录》等作品。

编辑:wuyuexia

枫网 |老年文摘 |西安科普网 |陕西青少年服务网 |老年周刊 |中国夕阳红 |老年人之家 |陕西省养老网 |夕阳晚情 |全国老年网 |金霞网 |乐龄网 |可爱老人网 |老龄办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