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风采展示 > 生活随笔

【祝连思】难忘恩师教诲

来源:陕西老年服务网    发表时间:2022-03-30

47.1K
      【编者按】

       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来热爱生活。行者,用脚步丈量山河大地;读者,用睫毛拨开重重风尘;作者,用笔杆书写世间百态。


       对退休的祝连思来说,能超脱于生活之外,在文字中畅游人生,也是一种方式。他以生活随笔这样最见性情的写作,或悲或喜或缓或急,在文字的国度里述说着他的人生感悟。


      让我们透过这些文字的光,遇见生活的美好……


       清明时节,凝望着绵绵细雨,思念的感觉不断在心头涌动。我与张笑天老师的故事,就发生在44年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。1977年7月20日这天中午,美丽的长春正逢盛夏,绿树成荫,骄阳当空。我应约来到长影,在简朴的长影招待所,著名作家张笑天老师接待了我。


       我在读高中时,就酷爱文学创作,在我家乡柳河县文化馆的刊物《习作》上,就曾发表过我的小说《先扫脚下土》和单出头《乱石岭上丰收年》,特别渴望名家指教。恰在此时,我拜读了《雁鸣湖畔》,仅东北方言就分类摘记1456条,爱不释手。张笑天老师的这部长篇小说,犹如清澈小溪,滋润了我求知干渴的心田。


       于是,我冒昧写信,袒露心声,期盼指点。没有想到的是,我竟然收到了张笑天老师的来信。信中说:


       “祝连思同学:


       你九月份写来的信,于辗转之中收阅,迟覆为憾。


       柳河县山山水水我并不陌生,一九五八年我在通沟、三源浦、五道沟各地生活半年之久,以后很想再去,却终为遂愿。那里,无论就历史及现实而言,都有大量感人至深的东西可写。所以,你作为一个文学青年,有志于社会主义文学创作,实在是很可喜的。


       鲁迅曾讲过,创作不像拉二胡,绝没有《二胡入门》之类的小说入门可循。深入生活,细心观察,不断练笔,是会逐步得心应手的。只是,创作生活,是个艰苦的历程,切勿急于求成。多看多写,便是唯一的捷径。


       《雁鸣湖畔》只是不太成功地反映了新生事物罢了,不足以成为你学习的楷模。我在长影住了一段时间,和几个同志一起改电影剧本,如一切顺利,七五年可把小说搬上银幕。现正写初稿,过几天扔到敦化去。


       就写到此,谨祝你学习进步,天天向上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专此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布覆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张笑天敬礼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974.11.3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长影小白楼201”


       此后,长篇小说《雁鸣湖畔》和张笑天老师的来信,就成了我文学创作的指路明灯,随身携带,常翻常看,入脑入心,汲取营养。之后,我又在《红色社员报》上,陆续发表农村题材的小小说《堵裂口》、《鲜红的太阳》和《父与女》等。期间,内心一直有个梦想,有机会能拜见张笑天老师,那该有多好啊!


       终于,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。1977年5月至7月份,21岁的我,高中刚毕业,就因为经常写报道,在《吉林日报》发表过通讯《圣水河畔女干将》和《罗通山下养猪人》等,被高中所在地的柳河县圣水公社党委,破格安排到公社广播站工作。忽然有一天,我接到了柳河县委宣传部通知,大意是《吉林日报》农村部,举办工农兵通讯员培训班,报社点名我参加,县长也批示鼓励。我生长在农村,没有来过省城,不知道长春有多大。但却很想见到张笑天老师。


       很快,报社学习就要结束。那是1977年7月20日下午1点5分,我梦寐以求的时刻到了。张笑天老师本应午休,却毫不犹豫把我领到117号房间。一进门,就见简朴的地桌上,摆着厚厚的两摞稿子。张笑天老师介绍说,这是长篇小说《严峻的历程》的原稿。提起创作,他兴致正浓,边喝汽水润喉,边实实在在地讲了起来。为了创作长篇小说《永宁碑》,他多次奔赴外地采访,仅收集相关历史资料,就写了3万多字的笔记,相当辛苦。


       他和蔼地叮嘱我说:“小祝,你还年轻,要把底子铺厚,就像汽水瓶里装东西,不能一晃飘轻,要左晃右晃,总觉得沉甸甸的,有分量。虽然你回乡二年,但对农村并不一定有深刻的了解。要多读书,多实践;要肯于吃苦,善于坚持。不要迷信名人,但功夫要到。我和浩然同志很熟。他只念三年书,却写出了长篇小说《艳阳天》。”


       为了让张笑天老师尽快休息,我紧抓问题核心,寻问如何从笔记入手,逐渐提升创作水平。他爽快答应:“勤写日记是个好办法,但不能打流水仗。要以作家的眼光来体验观察积累生活,做个有心人。今天写一页见闻,明天写一篇小散文,后天就变成一篇小小说,天长日久就丰富起来了……”


       我一再催促,眼看时间到了下午两点。张笑天老师却不在意地说:“你来一次也不容易嘛!”说着,他欣然提笔,分别给《吉林文艺》和通化地区创作组写下两封推荐信,让我携带,为我领路,再次让我心动,倍感温暖和亲切。我是个农村孩子,家里又很困难,还没有什么创作成就,也没有钱给老师买点拜见的礼物,心中十分不安。


       张笑天老师还不放心,直讲到70分钟,我才强行脱身离开。临别时,他认真地说:“我讲这些,就是给你打气。希望常联系,有事来信。”并目送我远离长影。他那慈祥的微笑,一直镌刻在我内心深处,永难磨灭。


       此后的几年,做为作家群的一员,我被通化地区文联重点培养。《长白山》杂志社的编辑赵赴老师,一对一对我辅导,累计回复辅导信两万余字。他也是知名作家,和张笑天老师感情很深,愿意多渠道为我创造学习条件。我多次参加地区举办的文学创作学习班,聆听过从维熙、陆文夫和张弦等著名作家讲课,刘绍棠老师还亲自签名:“祝连思同志,深入生活,勤于习作。”1979年《长白山》杂志复刊,开始发表我的第11篇小说《骆驼岭下》,并配发了赵赴老师的评论《还是从生活出发》,省文联的《创作通讯》,还转载了这篇评论,更加激励我奋发进取,砥砺前行。


       我没有辜负张笑天老师的殷切期望,回到农村后,恰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赶上了文学创作的好时代。在我蹲点的小村落,在稻田地里插秧刚进屋,两脚稀泥还没洗,就趴在炕上写起来,集中创作出反映农民新风貌的短篇小说《炊烟》、《补苗》、《新车》和《骆驼岭下》等36篇,分别发表在《春风》、《长白山》和《中国改革报》、《中国商报》、《中国合作经济报》等杂志报刊上,其中,《妈妈养的那群鸡》在《吉林日报》上发表后,另一篇《黄皮笔记本》的征文,也在《吉林日报》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专栏上刊登,还荣获了三等奖。


       我始终牢记张笑天老师教给的方法。1984年,我从柳河县调至通化机关工作,见证了城乡改革后的巨大变化,用扎实的笔耕,记录着过程,和文字亲,感情深。因此,还一直保持着写笔记的习惯,仅生活素材就积累到260余万字,厚厚一摞塑料皮笔记本。我还善于在素材中捕捉亮点,并及时写作出成品,共发表文学和新闻稿件690多篇。1982年,被吉林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文学创作积极分子,张笑天老师也参加了合影留念。后来,我的名子也被收录在《通化文学艺术家人才辞典》中。


      每当我在创作上取得点滴成绩,就十分想念张笑天老师,想念《严峻的历程》那部作品的原稿。忽然,在电脑里,一则消息令我震惊,那就是2016年2月23日,张笑天老师因病在北京逝世 ,享年才77岁啊!他的音容笑貌,立即在我脑海中闪现,久久挥之不去。我不敢相信,便疯狂地查找资料,确认消息的准确性,其结果都令我心碎。找出珍藏的信件,翻看着当年他教导我时的实况日记,抚今追昔,失声痛哭。


       就是那次拜访,成了我对张笑天老师的终身印记,逐渐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。他做为一名著名的特别有影响力的高产作家,其知识渊博,兴趣广泛,作品站位高、涉猎广、触角宽,可谓才华横溢。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,长期在敦化基层工作,积淀了丰厚的创作素材。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专业编辑后,他的创作出现了高峰,多部长篇小说如《雁鸣湖衅》、《严峻的历程》和《永宁碑》等相继问世;担任总编剧的电影《开国大典》和《重庆谈判》,已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的丰碑。他还兼任着省文联和作协的名誉主席,其它头衔也分散着他有限的精力。老师太累了!已经出版的浩瀚的作品,正消耗着他有限的精力,使他备受疾病的侵袭和折磨。在家中,我再次默默看着张笑天老师的遗像,一遍遍喃喃自语道:“老师留存下来的文集,就像蜡烛,是燃尽了自己,照亮了别人啊!”


       悲痛之余,我深深感知,悼念和告慰的最好方式,就是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接地气作品,让张笑天老师欣赏。他当年的一席教诲,已变成了我创作的强劲动力。退休后,即张笑天老师逝世以来,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、建国70年、建党100年,我融入自然,净化心灵,激情创作,先后创作出散文《“食”代记》、《梦中的工资卡》、《变样的铁匠炉》和《写作见证改革变迁》等散文66篇,分别发表在《吉林日报》、《长春日报》和《金色时光》等报刊上。另有长篇小说《拯救》、中篇小说《诱惑的魔力》、短篇小说《炊烟》、《骆驼岭下》等100余万字,陆续发表在《春风》、《长白山》和《狼域》等文学杂志上,有的散文和小说还在国家重大征文中获奖。

        作者简介




       祝连思,男,65岁,吉林省通化市商务局退休干部,中共党员,省、市作家协会会员。曾在柳河县圣水公社任广播站编辑、宣传干事、团委书记;在通化地区供销社和通化市体改委、经贸委、商务局、经合局任职。高中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,先后在《吉林日报》、《中国商报》和《春风》、《长白山》等报刊杂志,发表小说《炊烟》和散文《游西湖》、纪实文学《夫妻爱情浓淡录》等作品

编辑:wuyuexia

枫网 |老年文摘 |西安科普网 |陕西青少年服务网 |老年周刊 |中国夕阳红 |老年人之家 |陕西省养老网 |夕阳晚情 |全国老年网 |金霞网 |乐龄网 |可爱老人网 |老龄办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