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健康生活 > 安全

保健品诈骗为何专盯老年人

来源:当代健康网    发表时间:2017-01-16

47.1K

近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养生意识的增强,种类繁多的保健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。而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,利用健康讲座、免费出游等手段,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保健品,致使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。为何保健品推销及诈骗会盯上老年人?老年人如何才能走出保健品消费误区,回归理性消费?

  案例一:年老多病,渴望健康长寿

李大爷74岁,机关退休老干部,儿女都在外地。2015年春节前,他接到某保健品公司业务员的电话说,公司要开春节慰问会,摇号摇到了李大爷,名额珍贵。“老头回来说,这次推销的产品是航天员带到天上去的产品,吃了后心脑血管疾病、高血压、癌症,都没了。”林阿姨说,“老头可激动了,当场花14600元买了四套。”

之后,林阿姨开始服用这款保健品,每天4粒胶囊。其间,一直感觉胃部不太舒服。到6月份,林阿姨到医院做胃镜,查出了萎缩性胃炎伴糜烂。而李大爷也因骨髓瘤晚期,时日不多了。林阿姨烦恼不已:“我们就想身体健康,却着了道,都不敢跟孩子说……”

许多受访老人都有林阿姨这样的受骗经历,他们的初衷只是想让自己更健康,自己少受罪,子女少受累,但却事与愿违。人到老年,随着年龄的增长,身体功能逐渐下降,各种慢性病找上身来,尤其在看到周围老友一个个离世后,害怕疾病与死亡的心理也与日俱增。于是,“花钱买健康”便成为许多老年人的共识。★建议与对策:

  正确认识生老病死,多培养兴趣爱好

生死病死是自然规律,老年人要正确对待疾病,有病应当到正规医院去看,在医生指导下,正确治疗。同时,要树立同疾病长期作斗争的信心,保持乐观的心态,再加上适量的运动,合理的饮食来调理身体,以达健康目的。另外,老年人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,多交朋友,多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老年活动,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。老人还要不断接受新信息,以免让不法分子钻空子。

  案例二:缺乏保健常识,让不法商有机可乘

赵女士母亲患有糖尿病,父亲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,目前退休在家。看到老母亲常年遭受病痛折(,父亲于心不忍。多方打听,遇到有讲座就去听,在逐渐接触后,他开始给老伴大量购买保健品。不仅把自己的积蓄花光了,还从孩子那儿借来3万元。身为医生的赵女士看过那些保健品,上面没有检测报告,也没有出厂日期,但医学知识欠缺的老父亲此时却被洗了脑,就是相信有效果,根本不听她的劝告。

在我们周围,像赵老先生这样由于缺乏医学常识,没有分清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界限,错把保健品当药品的人不在少数。

  ★建议与对策:

  老年人要学点医疗保健知识

老年人要多学习科学医疗养生保健知识,树立正确的养生观,善于甄别骗子的陷阱。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介绍,保健品的生产门槛较低,产品标准也很低,一般只需要通过安全性评价和功能性评价、卫生学检验,而不需经过医院临床实验等便可投入市场。因此保健食品不能宣传疗效,否则就是违规行为。由此可见,所谓“高科技产品”包治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甚至癌症等,实际上是天大的谎言。医学专家提醒老人,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来治疗疾病;保健食品有一定的适宜人群,且不可听信“包治百病”的夸大宣传,要根据自身状况,在医生指导下,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,更不可轻信街头巷尾来历不明的讲座及产品推销。

  案例三:孤独寂寞,亲情缺失被忽悠

家住济南某小区的刘女士闲逛时认识了一位年轻女孩。两人聊熟后,女孩隔三岔五地带点小礼品上门问候。一天,女孩提出要认刘女士当“干妈”。因儿女都在外地,身边多个知冷知热的人,刘女士求之不得。没过几天,“干女儿”便向刘女士推销一种价格不菲的“神药”,声称能治疗刘女士的身体不适。老人碍于情面掏钱买了。可之后,“干女儿”就消失了。

如今社会高度老龄化,子女长时间不在身边,缺少亲情陪伴的老人很容易成为保健品的“俘虏”。“退休金要高,最好儿女不在身边”,这是保健品推销员选择推销对象的潜规则。选好对象之后,就进入“攻坚”阶段了。这时候,嘴必须甜,怎么年轻怎么叫。有事没事要常去老人家看看,聊天培养感情,送点小礼品甚至认老人做干爹干妈。突然多出一个这么孝顺的孩子,老人一高兴,基本都能痛快地掏腰包。

  ★建议与对策:

  子女的关心陪伴是老人最好的保健品

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年轻人忙于工作、学习,加班加点,少有时间陪伴家中老人。而保健品推销方式中的“专家”免费健康知识讲座、免费旅游、推销员的殷勤陪伴等恰恰给老年人提供了这样的精神寄托,让他们形成依赖难以自拔。子女多陪伴老人,多嘘寒问暖,子女的陪伴便是老人最好的精神保健佳品。

  案例四:贪图小恩小惠,掉进推销陷阱

2014年7月下旬,110接到多名老人报警,称近期参加了一家公司的“感恩讲座”,被骗数千至数万元不等。据回忆,7月20日左右,这些老人先后接到一家公司的电话,称要举办感恩讲座,为期7天,每天参加都能领到“价值不菲”的礼品。随后开始推销“纳豆”保健品。公司称这些保健品价值数万元,但只收“爱心钱”7990元,并称第二天会将钱返还,还有意想不到的礼品相赠。然而第四天,讲座现场已人去楼空了。

听免费讲座,还赠送礼品,不少老年人热衷于参加这样的健康讲座。他们紧绷“听课归听课,坚决不掏钱”这一根弦。但俗话说“买的不如卖的精”。一旦踏进了这样的健康讲座,就很难逃出保健品公司精心设计的攻心陷阱。讲座专家讲述一些让人目眩神迷的知识与案例,夸大产品疗效,给你一种灵丹妙药的感觉,然后再采取货源有限等“饥饿营销”策略,让你怕错失良机而产生购买冲动。此时,再配合“买十送十、买五送五”促销折扣,让你很难抵挡诱惑。

  ★建议与对策:

搭建养老平台,引导老人参与社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对于健康讲座,不妨先向政府有关部门或社区了解一下,是否为正规的公益行为,如果不是,则不参加为好。健康知识可以通过网络、报刊、书籍、医院等渠道学习到。

老年人离职退休后,觉得被社会所遗忘,社会价值感突然降低。再加上社会上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不多,“赶场子,听健康讲座”成了许多老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。社会各级涉老组织要多关爱老年人,组织他们多参与一些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,充实晚年生活;充分引导和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特长发挥余热,老有所为,在为社会多作贡献的同时,增强社会价值感和自身荣誉感,避免不良商家乘虚而入。

  案例五:轻信媒体宣传,迷信专家权威

今年81岁的刘先生听力不好,还常出现耳鸣现象。去年下半年,他在报纸上看到“益气聪明丸”的整版广告,说100个人能治好99个。看着看着刘先生就心动了,当即打电话咨询。客服人员简单介绍了产品情况,随后给寄了一本内部资料。看到资料上标注有“中华耳病基金会”字样,刘先生觉得挺正规的,就信了。他拨打了一个027 开头的武汉电话订购了13盒,花了1490元。没过几天,刘老先生收到了产品,产地是陕西咸阳。当时他也没多想,就开始服用。服用后,耳鸣不但没减轻,反倒加重了不少。联系厂家,对方却不承认寄过产品。

在调查中发现,有些老人不会轻易相信街头发放的传单等宣传手段,但对报纸、广播、电视等媒体中的保健品宣传,深信不疑。用他们的话说,“国家办的媒体,怎么会骗人?”“都是大医院中有名有姓的专家,讲得肯定错不了!”这些老人大都有一定的文化程度,看到广告或者权威专家们讲得头头是道,很容易产生购买冲动。

  ★建议与对策:

 加强对保健品生产、销售、宣传的监管力度

要让老年人走出保健品消费误区,防止上当受骗,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保健品的监管力度。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非法销售保健品的活动,对那些违规宣传疗效的商家,其活动场所应坚决予以取缔;对有意骗取老年人钱财的不法商家,公安部门应及时介入,以保障一方平安。要加强保健品生产准入和产品质量方面的监管;工商部门要加大保健品虚假宣传的监管力度;物价部门要加强保健品营销价格管理,对肆意提高价格者,加大处罚力度。

  如何选购真正保健品

第一招:看“小蓝帽”的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。标志为蓝色图案,下方有“保健食品”字样;如果没有,肯定不是正规保健食品。对应的国产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为“卫食健字”(卫生部批准)或“国食健字G”(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);如果是进口保健食品,则在文号中相应含有“进”字或“J”。第二招:看保健功能。减肥保健食品包装上“保健功能”的文字一般应为“减肥”二字。如果使用了虚假、夸大、让人误解或者欺骗性的文字或图形,则可能是假冒保健食品。第三招:访问官方网站。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,输入外包装及说明书上的项目(如批准文号、产品名称、保健功能、适宜人群等),看与网站上的资料是否一一对应。如有一项不符,则有可能是假冒保健食品,应谨慎购买。

编辑:jinxiu

枫网 |老年文摘 |西安科普网 |陕西青少年服务网 |老年周刊 |中国夕阳红 |老年人之家 |陕西省养老网 |夕阳晚情 |全国老年网 |金霞网 |乐龄网 |可爱老人网 |老龄办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