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风采展示 > 生活随笔

【祝连思】名作的魅力

来源:陕西老年服务网    发表时间:2020-12-23

47.1K

 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【编者按】


        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来热爱生活。行者,用脚步丈量山河大地;读者,用睫毛拨开重重风尘;作者,用笔杆书写世间百态。


        对退休的祝连思来说,能超脱于生活之外,在文字中畅游人生,也是一种方式。他以生活随笔这样最见性情的写作,或悲或喜或缓或急,在文字的国度里述说着他的人生感悟。


        让我们透过这些文字的光,遇见生活的美好……


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还记得读初中时,我就爱好文学创作,曾经把课本中的好文,改编成快板和唱词,还给几家编辑部寄出去,曾得到过编辑老师的鼓励。其中,单出头《乱石岭上丰收年》,就被县剧团排练演出。省市报刊上,也有小小说《堵裂口》和《父与女》等发表。那时恰逢寒假,我随父亲走亲戚,来到二大爷家。他是镇文化馆馆长,正在清理一批旧书。那时的农村穷,没见过那么多书,很是好奇。见我对书感兴趣,二大爷便让我尽情挑选,随便拿。最终选定一本名作,就是周立波老师的长篇小说《暴风骤雨》,虽然有了皱褶,但还是如获至宝。回到家后,我废寝忘食地阅读,还分成短句和歇后语等特色语言,摘记出1564条精华部分。反复阅读时,被浓郁的东北乡情,流畅的故事情节,特接地气的“唠嗑”所吸引,此书成了我文学创作的奠基石,至今还珍藏于书柜之中。


        高中毕业后,我先在生产队修梯田,然后被抽调到公社广播站,当过宣传干事和团委书记,有时间就爱不释手地看《暴风骤雨》,坚持业余文学创作。在1982年后的两年间,我经历了农村新一轮改革进程,被公社派往一个偏远小村蹲点,带着周立波老师的《暴风骤雨》,随时翻看,百看不厌。做为工作队员,我重点协助落实“包产到户”责任制,形同周立波老师当年实践的情景。白天忙着测产量,丈量地块,晚上还要开碰头会、解决纠纷,熬到下半夜,才能在社员的土炕上,点着油灯整理材料,形成创作素材。当时的创作很刻苦,在稻田地里插秧刚进屋,两脚稀泥还没洗,就趴在炕上写起来。集中创作发表出反映农民新风貌的短篇小说《炊烟》、《补苗》、《新车》、《甜笑》和《骆驼岭下》等36篇。很多村民都感兴趣,争着看描写他们的作品。一位农民原来总酗酒,成为出名的懒汉。包干到户后,他起早贪黑拼命干,戒了酒,当上了八组组长。小小说《懒汉冒汗》的原型就是他,看到发表的作品后,他感动的流下了眼泪,成了我的知心朋友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1984年调至地区政府部门工作,先后在体改、经贸、商务等部门搞综合,写各种汇报材料,见证了城乡改革后的巨大变化,记录着祖国变迁的过程,收获着腾飞和发展所带来的快乐。无论走到哪儿,在哪个岗位上,我都随身携带《暴风骤雨》,这本名作成了我创作的灵魂,彰显着神奇的魅力。因此,还一直保持着当年看名作写笔记的习惯,累计写出新的创作笔记15万余字,并坚持不懈地积累生活素材,仅文字部分就有260万余字,厚厚一摞塑料皮笔记本,共发表中、短篇小说《拯救》、《烟》、《礼》、《酒》和散文《家乡,那片金黄灿烂的稻田地!》、《黑土地之恋》、《沸腾的农家院》、《黄皮笔记本》和《拥抱心中的春天》等文学作品286篇,被吉林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文学创作积极分子,名子收录在《通化文学艺术家人才辞典》中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作者简介
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祝连思,男,64岁,吉林省通化市商务局退休干部,中共党员,省、市作家协会会员。曾在柳河县圣水公社任广播站编辑、宣传干事、团委书记;在通化地区供销社和通化市体改委、经贸委、商务局、经合局任职。高中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,先后在《吉林日报》、《中国商报》和《春风》、《长白山》等报刊杂志,发表小说《炊烟》和散文《游西湖》、纪实文学《夫妻爱情浓淡录》等作品。


编辑:wuyuexia

枫网 |老年文摘 |西安科普网 |陕西青少年服务网 |老年周刊 |中国夕阳红 |老年人之家 |陕西省养老网 |夕阳晚情 |全国老年网 |金霞网 |乐龄网 |可爱老人网 |老龄办 |